载板电镀加工的成本核心由 “材料 + 工艺 + 产能 + 辅助” 四大类因素构成。
核心成本构成因素
原材料成本:占比,主要是镀层金属(铜、镍、金等)的价格波动,以及电镀液、添加剂等耗材费用。
工艺相关成本:包括前处理 / 后处理的化学药剂、水电能耗,还有高精度设备的折旧与维护费用。
产能与良率成本:批量越小、良率越低,单位成本越高;复杂载板(如细线路、厚镀层)的加工难度会增加工时和报废率。
辅助与管理成本:涵盖检测(镀层厚度、附着力等)费用、人工操作成本,以及环保处理(废水、废气)的合规支出。
IC 载板电镀加工是半导体封装领域的核心工艺,专为 IC 载板(如 ABF 载板、BT 载板)沉积高精度金属镀层,核心作用是实现芯片与基板的可靠电连接、提升散热与抗腐蚀性能。
关键技术
电镀液配方:例如酸性铜盲孔填充电镀液通常为高浓度的铜(200g/L 至 250g/L 硫酸铜)和较低浓度的酸(约 50g/L 硫酸),并添加抑制剂、光亮剂和整平剂等有机添加剂,以控制电镀速率,获得良好的填充效果和物理特性。
添加剂控制:通过控制添加剂的浓度和比例,利用抑制剂、光亮剂和整平剂的不同作用,实现盲孔的自下而上填充,避免大凹陷、敷形填充等问题,同时保证镀层的均匀性和表面质量。
电子载板电镀加工关键选型与成本要点
镀层选型:常规场景用铜 + 锡镀层(低成本),高端场景选镍 + 金镀层(高可靠性),特种场景用钯、铑等稀有金属镀层。
成本控制:批量加工可降低单位材料损耗,简化镀层结构(如减少贵金属厚度),优化前处理工艺以提升良率。
质量标准:需符合 IPC、JIS 等行业规范,重点检测镀层厚度(XRF)、附着力(划格测试)、耐环境性(高低温、盐雾测试)。

